《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政策解讀
一、起草依據
2024年12月27日,邢市長在新華社《人人享有“病有所醫”如何實現?——江蘇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改革實踐觀察及建議》上批示,“要拿出一個全市推進醫改的方案,整體有序推進,形成自身特色”。市衛健委認真落實批示要求,深入學習邢市長在衛生健康工作調研座談會、全市醫療衛生工作專題會議、全市醫保基金運行管理匯報會、全市醫改方案起草匯報會上的歷次講話精神,以及對家庭醫生、縣域醫共體、無陪護病房等工作的系列指示批示,借鑒吸收南京醫科大學蘭青書記關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專題講座工作建議,醞釀《實施方案》起草思路。
二、起草過程
市衛健委第一時間組織起草小組,研究吃透上級醫改政策,形成《實施方案》(初稿)。3月24日,市政府主要領導專題聽取工作匯報,明確工作要求。期間,市政府分管領導多次聽取情況匯報、一線調研,從制度框架到實施細節進行研究指導,提出意見建議。按照市政府主要領導要求,為進一步廣泛征求意見,3月21日—5月23日期間,市政府和我委共召開了7個座談會,多次征求各縣區政府(管委會)、市相關部門和省級部門意見建議,形成方案送審稿。
三、主要內容
《實施方案》共分為總體要求、重點任務、組織保障三個部分。
總體要求。明確工作的基本原則、目標任務,明確到2027年的工作目標。
重點任務方面。分別是建設醫療服務高地(包括提升市級醫院服務能力、提升縣級醫院服務能力、提升公立醫院管理效益3條措施)、構建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包括深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深化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3條措施)、建立“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務模式(包括發揮家庭醫生“健康守門人”作用、加強慢(專)病全周期管理、促進醫養融合發展、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全面改善患者就醫體驗、強化數智化健康賦能6條措施)、建設科學有序分級診療制度(包括明確醫療衛生機構功能定位、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規范雙向轉診服務3條措施)、健全“三醫”協同發展機制(包括優化醫保支付政策、落實政府投入保障政策、深化人事薪酬機制改革、加強藥品供應保障、創新醫療衛生監管手段5條措施)。
保障措施方面。強化組織領導、監測評價、宣傳引導等方面工作保障,推進實施方案各項措施落地見效。
四、主要特點
一是外地經驗與我市實際相結合。充分借鑒安徽濉溪、鹽城東臺等醫改成效明顯地區,在醫共(聯)體醫保支付、信息化賦能、慢病管理等方面的做法,集百家所長、融百家所思,借鑒吸收到《實施方案》中,把外地好用管用經驗用起來。同時,將外地醫改面臨的醫共(聯)體多個法人人財物難以統一管理、人員不能合理流動、財政投入機制不健全、縣域服務能力不強外轉患者較多等“堵點” 作為主攻方向,結合實際,形成“市縣聯動、以縣帶鄉、鄉村一體” ,具有連云港特點的“全市一盤棋”醫改運行模式。
二是傳承延續與改革創新相結合。對醫共(聯)體、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能力建設、改善服務等重點工作,緊盯既有措施持之以恒不松緊、一以貫之抓到底。同時,在體制機制方面積極探索創新,推進工作提質升級。比如,創新縣域醫共體“一個法人、一本賬、一個運營中心”的“三個一”運行機制,保障醫聯體建成“一家人”;創新家庭醫生醫保基金“小包干”,引導家庭醫生成為居民的健康顧問;創新醫保以醫聯體為單位整體打包支付機制,助力構建分級診療制度;創新優化醫保支付政策,爭取省醫保局支持將縣級醫院住院報銷比例參照二級醫院執行;創新與強基層相適應的財政投入機制,保障基層醫療機構“雙提升”工作和醫共(聯)體建設;創新開展雙向轉診、市外會診等信息平臺建設,豐富人工智能在衛生健康領域的應用場景,為醫改賦能增效;創新市縣聯動服務機制,明確逐級轉診規則,健全醫療機構間分工協作機制,逐步形成有序就醫格局;創新實施三種形式的鄉村管理模式,等等。
三是提升能力與改善服務相結合。將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將能力提升作為重中之重,推進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升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效能;綜合施策,加強名院、名科、名醫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各級醫療機構服務能力,降低異地就醫比例,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近就便看病。同時,著眼群眾所需,全面優化服務模式,擴大服務供給,創新實施門診4C、住院4N計劃,推進基本醫療服務均質化、醫療資源布局均衡化。
四是整體系統與量化管理相結合。將衛生健康工作放置在中國式現代化連云港新實踐全局思考,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中謀劃,從服務對象的整體性、服務要素的系統性和服務內容的連續性出發,既注重醫療領域的改革,也統籌推進醫保、醫藥的協同;既發揮公立醫院主力軍作用,也織密織牢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既完善 “編制、價格、薪酬、監管、投入”等公立醫療機構外部支持政策,也加強內部管理,規范行為,提升運行績效;既加強疾病的治療,也激發家庭醫生的主動性,推進關口前移,更強化醫養結合、上門服務,主動應變老齡化社會,構建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等等。同時,堅持目標牽引,對重點任務、政策措施進行指標、數據量化管理,為建立清單化、節點化落實機制提供有力支撐。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