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國內首艘深遠海智能技術試驗船抵達母港連云港
7月27日上午,全國首艘7000 噸級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未來”號經過48小時航行,從江陰駛抵母港連云港港。該船建成填補了我國船舶與海洋裝備實海驗證中試平臺的空白。這標志著無錫、連云港共建的全國首艘“移動海上實驗室”正式進入到海上試驗階段,江蘇南北聯動大文章再譜新篇。
作為南北聯動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項目之一,“未來”號由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和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聯合設計,中船澄西總裝建造,于2023年10月18日開工建造。“未來”號總長110.8米,滿載排水量7000噸,最大航速超15節,定員80人,續航力大于10000海里,自持力超60天,具備無限航區航行能力。作為全國最大的“移動的海上實驗室”,“未來”號是太湖試驗室“洞-池-湖-海”試驗研究體系中的海上核心試驗裝備。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能夠實現三大主要功能:一是智能器件、設備與系統海上測試驗證與示范應用,二是深海裝備關鍵技術演示驗證,三是深遠海科學試驗作業保障。該船具備深遠海裝置布放回收、運輸儲存,水面水下探測、通訊與定位以及試驗指揮調度功能,能夠滿足各類深遠海裝備海試驗證、機動搭載與作業保障需求,被譽為“移動海上實驗室”。從江陰開往連云港途中,“未來”號已經順利完成第一次海上航行試驗與科研試驗。“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國內外科研團隊、企業可在‘未來’號共同驗證技術、共享數據,加速深海裝備從‘實驗室’到‘大洋’的跨越。”中船集團702所所長、太湖實驗室執行主任葉聰表示。以“未來”號入港為起點, 1500 噸級“創智號” 、500 噸級“新智號”、百噸級高速試 驗艇,將陸續來連云港開展科研試驗,太湖實驗室的系列試驗載體形成協同創新發展格局。
“未來”號具備綠色智能引擎。其配備環形直流閉合母排,相當于給船舶的電力供給系統修了條環形高速路,多臺發電機和推進器可以隨時切換接入。偶有設備罷工,電力導航會自動繞路。多相整流和變速發電技術則為船舶發動機裝了個“智能大腦”,可根據用電需求,把發電機轉速和輸出調得精準匹配。這就意味著不管換發電機還是變頻器,電力系統都能無縫對接。“未來”號還可實現系統自主決策。其搭載自主研發的MarineNet系統,可以24小時實時監測船的狀態和大海,還把數據打包傳給船上的“大腦中樞”。靠著這堆數據和智能算法,其能自動算最優航線躲風浪,并借助DP-2級動力定位和全航速減搖鰭,在海里平穩行駛。更重要的是該系統如同一位“設備醫生”,可以提前查找船舶安全隱患并報備。此外,其還可為更高級別的船舶自主化技術提供中試驗證平臺,為未來的無人船“出題考試”!并能從傳感器這種“小零件考生”到自主航行系統這種“壓軸大題”,進行全鏈條實海測試,直接打通了從圖紙到量產的鏈路,可謂是國產裝備的“全真考場”。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