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巡天織密交通“安全網”
今年以來,灌南縣交通運輸局依托民用無人機試飛運行基地,創新運用17套自動化無人機方艙,組建智能化巡查編隊,對轄區鐵路、公路及航道開展三維立體化巡查,實現交通監管效率與精度的雙重提升,標志著全縣無人機交通應用正式邁入規模化、協同化、智能化的新階段。
助力公路精準巡檢
在345省道上空,一架搭載4K高清攝像頭的無人機正在進行月度例行巡檢,通過AI識別系統精準識別路面裂縫、坑槽等顯性病害。“過去,巡查整條60公里長的345省道公路需人工耗時6小時,現在無人機僅需1.5小時就能完成全路段病害檢測分析。”灌南縣公路事業發展中心養護科負責人馬進士表示。截至目前,無人機已提前預警60處路面隱患,為及時處置贏得先機,有效預防交通事故發生。
灌南縣交通運輸局創新運用“‘天城云’智能調度平臺+17套無人機方艙”網格化巡檢系統,將全縣路網科學劃分為17個巡檢單元,依托自動化無人機方艙實現無人機自主起降、充電及數據實時回傳。無人機場景應用以來,公路病害處置效率同比提升50%,養護成本降低30%,形成了“智能巡檢—AI分析—快速處置”的數字化閉環管理模式。
護衛航道智能巡航
在鹽河航道,無人機如鷹隼般盤旋,執行常態化立體巡航。相比傳統船艇巡查,這些“空中哨兵”搭載高清攝像頭和智能識別系統,構建“陸水空”三位一體的智慧監測網,實現對航道及岸線的全視角、無盲區監管。
“通過無人機巡航,我們已高效處置航道漂浮物、礙航物等隱患8起,通航環境得到顯著優化。”灌南縣交通運輸綜合服務中心航道管養負責人王飛一邊調取實時回傳的高清影像,一邊介紹。數據顯示,無人機應用以來,灌南縣主要航道通航效率提升25%,不僅大幅節省人力巡查成本,更為水運安全筑起一道智能防線。
捍衛鐵路智能巡護
近日,伴隨著旋翼的嗡鳴聲,一架搭載4K高清攝像頭和AI智能識別系統的多旋翼無人機從灌南民用無人機試飛運行基地騰空而起,對灌南縣境內鐵路沿線展開全自動智能巡查。“傳統人工巡檢需要3人團隊耗時6小時完成的工作量,現在無人機僅需30分鐘即可完成,并能實時識別鐵路沿線的垃圾、非法施工等安全隱患。”灌南縣交通運輸局綜合計劃科負責人指著實時回傳的高清畫面介紹。
今年以來,灌南縣已實現兩條主干鐵路線無人機智能巡檢全覆蓋。基于人工智能的無人機巡檢系統,可智能識別鐵路沿線非法傾倒的垃圾、違法構筑物等安全隱患,并通過AI圖像分析實現自動標注,識別準確率達90%以上。巡檢數據實時回傳至“天城云”智能調度平臺,自動生成可視化巡檢報告,為鐵路安全運維提供精準的數字化決策支持。
隨著無人機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灌南縣交通巡查模式正從傳統“人海戰術”向現代化“智慧巡查”轉型。灌南縣交通運輸局有關領導表示:“科技創新是交通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我們將以技術賦能為抓手,持續拓展無人機巡查應用場景,深度融合AI識別、5G傳輸等前沿技術,打造智能化交通管理新范式,為群眾創造更安全、更高效的出行體驗。”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