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鄉村振興“灌云模式”
人間最美四月天。近日,走進灌云縣楊集鎮潮河村,村野里的油菜花、桃花和李花正次第盛開,泛舟潮河,可聽水禽歡鳴;信步村道,可聞鳥語花香,每一位游客都感覺仿佛走進了“世外桃源”。
在灌云,這樣的村可謂“星羅棋布”:侍莊街道瓦房村、侍圩村,伊山鎮川星村、山西村,南崗鎮許相村,龍苴鎮王范村、石門村,四隊鎮隆興村……
發展特色產業,繪就美麗鄉村
近年來的每個春天,因坐擁這幅美景,潮河村搖身一變成為網紅打卡地。“跟5年前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別!”楊集鎮黨委書記左平霞介紹,2016年起,潮河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楊集鎮借助潮河灣景區不斷升級建設的契機,截至目前,完成30多個基礎設施、文化建設項目,其中,以豆腐坊為核心的農耕文化、潮河五景為代表的水文化、油菜花節和葵花節為代表的花俗文化等都已成為楊集生態文化的名片。
5年來,鄉村旅游產業也逐漸成為潮河村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各地的游客來到這里,品嘗“潮河八鮮”、體驗水文化,感受美麗鄉村建設中堅守發展和生態“兩道底線”帶來的新變化,這也讓楊集鎮借助生態資源優勢,發展鄉村振興特色產業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思路更加清晰,信心更加堅定,目標更加明確。
從深層次透視,發展特色產業成為灌云繪就鄉村振興別樣“強富美高”故事背后涌動的旺盛活力之源。
推進老區振興,補齊共富短板
灌云是革命老區,也是傳統的農業大縣,西部崗嶺地帶是全縣共同富裕的短板。去年以來,灌云縣依托2.5萬畝全國蘆蒿生產基地核心區,秉持“傳承紅色基因、壯大特色產業、建設山水田園”發展戰略,興建鄉村振興蘆蒿產業示范區。
實施過程中,灌云縣積極開展“3681”攻堅行動,高標準打造彰顯鄉村振興的蘆蒿示范區。“3”就是集聚人才、技術、資金,“6”就是創新示范區項目推進“六制”工作法,“8”就是建立示范區八個區塊鏈運營管理模式,“1”就是以黨建統領保障示范區創建有序推進。
灌云縣鄉村振興局副局長邱伏兵深有體會地說,灌云縣西部崗嶺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是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欠發達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創建項目,目前,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基礎設施、民生事業等7大類41個子項目已經接受了國家級評估驗收。“一個‘高效農業示范區、產業融合先行區、美麗鄉村樣板區’已展現在灌云大地上,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灌云模式’。”
深化文明實踐,傳播鄉風文明
近年來,灌云縣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著力在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新農村上動腦筋、想辦法,既守住生態紅線,又充分挖掘鄉村歷史文化,貫穿“以文化人、成風化俗”主線,以鄉愁文化、主導產業以及和諧鄉村三大根脈為依據,全力打造鄉愁記憶、產業文化和宜居業態三大主題集聚區,發出了“文明實踐,讓城市向往農村”的有力聲音。在鎮(街)、村社兩級文明實踐陣地建設中,灌云縣嚴格按照“環境美、陣地美、文化美、歷史美”“四美”標準扎實推進。
在東王集鎮韓圩村文明實踐所,有一個2007年創立的“一碑四譜”教育基地,相對固定的一座“精神豐碑”和實行動態管理的“時代風范”“尊老愛幼”“學業有成”“立志創業”光榮譜受教育對象已達10萬余人次,其中不乏韓圩村旅居外地的村民。截至目前,該村已有38名黨員、312位村民入譜,“一碑四譜”孕育的精神食糧帶動韓圩村呈現黨風正、村風順、民風好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韓圩村涌現“灌云好人”“港城葉欣仁”“省道德模范”“中國好人”等各級各類模范人物近百名。
在今年初召開的灌云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灌云縣縣委書記蘇鋒表示,灌云將借鑒一切有利于鄉村發展的成功經驗,匯聚一切有利于鄉村振興的生產要素,全面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