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業安全實驗室改造工程竣工 為物流安全裝上“智能鎖”
位于連云港智慧物流產業園冷鏈倉儲基地3號廠房的“郵政業安全實驗室”,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工業廠房,如今煥然一新,成為解決物流行業安全難題的創新平臺。3370平方米的廠房被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其中,1344平方米專門用于實驗研究,剩下的2000多平方米經過改造,已與快遞企業達成合作意向,用于搭建真實物流場景,打造中試基地,為物流安全技術落地提供實戰驗證平臺。
在專門用于包裝材料研究的實驗區內,自動跌落試驗機和高低溫試驗箱等專業設備已經投入使用。李智鵬博士帶著3名穿白大褂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1.5米高度跌落試驗,實驗目的是研發打火機、壓力氣罐等高危物品的防護包裝。李智鵬介紹,團隊采用多層復合防護材料與定制化緩沖結構,已經開展了多輪1.5米高度跌落試驗,以及從零下20℃到60℃的環境試驗,系統驗證包裝的防護性能。
“我們正在尋找既安全又成本合理的解決方案。”李智鵬指著一臺正在工作的高低溫試驗箱說。目前,快遞行業明確規定打火機等壓力氣罐屬于禁寄物品,但現實中仍存在流通隱患。實驗室希望通過技術手段,研發出可行的防護包裝,讓這類物品在嚴格防護下實現有限度的安全寄遞。
在實驗室的另一端,即將建成的分揀線旁,未來將部署一套基于AI的危險行為預警系統。這套系統將通過攝像頭實時識別工作人員的危險動作,比如太靠近運轉的機器設備等,并及時發出警報。技術人員介紹,這不僅要解決技術問題,還要考慮人的反應時間,需要找到合理的預警距離,確保系統既靈敏又實用。
與快遞企業的合作是這個實驗室的一大特色。通過將部分場地提供給企業使用,實驗室不僅獲得了真實的研究場景,還能用租金反哺運營。這種模式讓研究人員可以近距離觀察物流作業中的實際問題,與企業一起探討解決方案。
除了與企業合作,實驗室還積極與高校建立聯系。他們與江蘇海洋大學共建研發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保持技術交流。這些合作讓實驗室能夠會聚各方的智慧,共同推進物流安全技術的進步。目前,實驗室已提交3項發明專利,涉及物流倉儲監控、包裝測試等具體領域。
根據發展規劃,實驗室將在未來幾年內,逐步建成快遞物流安全平臺、數據中臺與仿真系統,推動多項系統孵化工作,參與行業標準制定。隨著分揀線設備陸續進場、研究項目穩步推進,這個起步不久的實驗室正在一步步實現它的目標。在這里,每一項測試數據的積累、每一次包裝材料的改進,都在為物流行業的安全運行添磚加瓦。這些看似微小的進步,正悄然改變著快遞包裹的旅程,讓物流安全多一份實實在在的保障。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