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拼搏定義人生可能——市第三屆殘運會精彩掠影
從16歲的少年到43歲的中年,他們的人生軌跡各不相同,卻在市殘運賽場上交匯出同樣耀眼的光芒。有人在賽道上一次次跌倒,又咬緊牙關爬起,無畏奔向終點;有人視力模糊,卻擁有比常人更清晰堅定的內心。
11月12日,市第三屆殘疾人(健身)運動會在市體育中心體育館落幕,共產生187金、123銀、31銅。來自全市的健兒們以汗水澆灌希望,以堅持詮釋熱愛,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璀璨篇章,讓拼搏的精神熠熠生輝,令無數觀者為之動容。
海豚肢少年拿下3塊金牌:“我的未來清晰而又明亮”
本屆殘運會田徑賽場上,16歲的張校鋒邁步破風,調整呼吸,那雙與眾不同的手臂并未阻礙他前行的步伐,反而讓他的雙腿仿佛灌注了更為堅定的意志。在肢體男子組決賽中,他奮力沖刺,一舉將200米、800米和3000米3塊金牌收入囊中。
這位來自贛榆區班莊鎮歡墩中學的少年,因先天性海豚肢癥,雙臂與常人不同。“生活中也會遇到不被尊重的時候。”但他選擇將所有的情緒,默默轉化為訓練場上的爆發力。
“2023年市殘運會上,張校鋒就拿了3個競賽項目的冠軍,那時候他身高才剛到教練韓仲振的肩膀。”贛榆區殘聯工作人員張攔向筆者展示了一張其當年的奪冠照片。如今,這位16歲的少年已與教練齊肩。對此,張校鋒露出靦腆的笑容:“這都是訓練的成果。”
身為游泳運動員的他,此次跨界挑戰田徑項目。這個看似“先天不足”的少年,用三枚沉甸甸的金牌證明了意志的力量。站在領獎臺上,金牌輕碰,發出清脆而莊重的聲響———那是無數個清晨他在跑道上揮灑汗水的回響。談及未來,這個話語不多的少年眼神格外堅定:“未來是未知的,但我會用每一次努力,讓它變得清晰而明亮。”
她在運動中追光:“別人能做到,我一定也可以”
賽后的休息室里,來自贛榆區的張小雯正專注地拉伸小腿肌肉。這位出生于2002年的女孩,一舉拿下本屆殘運會視力女子組800米決賽金牌。
早產導致她左眼完全失明,右眼視力僅剩微弱光感。生活中,這樣的“不同”曾讓她一度陷入不自信的苦惱。
15歲那年,一次運動員選拔為她打開競技體育的大門,從此她跟著江蘇省殘疾人自行車隊主教練李威訓練。“是教練的無數次鼓勵給予了我信心,讓我覺得我一點也不比別人差。”從那時起,這個曾經害羞的小女孩,踏上了屬于自己的人生賽道。
2017年,張小雯正式開始場地自行車訓練,一練就是七年。日復一日的沖刺與對抗風阻的堅持,她終于在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場地自行車個人爭先賽上,奪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
本屆市殘運會,她轉戰田徑賽場,在視力女子組800米決賽中一騎絕塵,以絕對優勢摘得金牌。這是繼2023年市殘運會400米奪冠后,她在田徑項目上的又一次突破。骨子里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始終支撐著她前行:“別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可以。”
“特別感謝我的教練李威。是他把我從一個不敢跟別人說話的小女孩,變成了今天敢于面對鏡頭,大大方方介紹自己的運動員。”領獎臺上,金牌在她胸前微微晃動,映著她靦腆卻堅定的笑容:“感謝贛榆區殘聯給我機會,讓我在奔跑中找回自信,也讓我變得更陽光、更勇敢。”
無論是飛馳的車輪,還是腳下的跑道,張小雯用行動證明:只要心中有光,哪里都是她的賽場。
他們以熱愛奔赴山海:汗水與堅持淬煉為成長的勛章
本屆殘運會上,一位坐著輪椅的運動員引起大家關注。他叫曹武,來自海州區寧海街道,今年43歲,斬獲標槍、鉛球、鐵餅3個投擲項目的冠軍獎牌。
1歲時,一場高燒引發的脊椎炎,讓他永遠失去了站立的機會,輪椅成為他移動的“雙腳”。多年來,他與73歲的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的重擔從未壓垮他對體育的熱愛。
2017年,在殘聯的幫扶下,他開始接受正規訓練。教練的悉心指導,加上他日復一日的堅持,讓他在本屆殘運會上一舉拿下3塊金牌。如今,他不僅是一名運動員,還擔任市無障礙督導員,在新的崗位上繼續發光發熱。
“我從小就喜歡運動。”曹武的話語里滿是感慨,“感謝政府的支持和鼓勵,讓我發揮了自己的價值。”賽場之外,他還拿起畫筆,用國畫描繪山川草木,在筆墨間寄托對生活的熱愛。
2003年出生的趙光澤,來自灌云縣下車鎮。先天性視力障礙讓他雙眼視力高達1600度,世界在他眼中只是一片模糊的微光。但黑暗沒有阻擋他奔跑的腳步,長距離競賽成為他的戰場。1500米、3000米、5000米,3個項目的賽道上,他憑著對節奏的精準把握和超乎常人的耐力,一路領跑,將3塊金牌全部拿下。3000米13分57秒,5000米24分46秒———這樣的成績讓旁人驚嘆,趙光澤卻略帶遺憾:“最近訓練強度大,腿部有些不適,比理想成績慢了5秒。”對他而言,奔跑不僅是為了榮譽,更是一種極致的愉悅:“風在耳邊吹,腳下的跑道有熟悉的觸感,這種感覺非常舒服,讓我忘了所有困難。”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