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市政協十四屆四次會議第44248號提案的答復
民建市委會:
貴委提出的《關于推進多層次、寬領域非訴服務網絡建設》的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重要指示精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優化“非訴”服務,強力推進非訴服務網絡建設,為推動矛盾糾紛源頭治理、維護社會安全穩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點線面結合搭平臺,形成全覆蓋工作網絡。市委政法委持續加強對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的組織領導,構建“四級聯動、縱向貫通”的治理體系,建成非訴服務中心—分中心—服務站(室)三級非訴服務組織體系,構筑“四橫四縱”非訴工作網絡。建強主陣地。依托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設立全國首個市級非訴服務中心。五年來,全市建成市縣鄉非訴服務中心97個,并積極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中心,成為非訴路徑化解社會矛盾糾紛重要渠道,經驗做法被最高院《關于建設一站式多元解紛機制 一站式訴訟服務中心的意見》吸納采用。拓展分中心。在市、縣(區)黨政機構、專業性行業性社會組織建設非訴服務分中心(非訴專區)88個,分中心制定調解職責清單,便捷高效導入矛盾糾紛、分層化解。人社局非訴分中心被作為推進行政調解與人民調解聯通聯調的典型,受省司法廳領導高度好評。延伸服務站。建成特色調解工作室112個,依托村居司法行政工作室(調委會)建立1606個非訴服務站點,服務站(室)就近就便化解矛盾糾紛,有效保障了矛盾風險外溢上行。涌現出“老總調解員”“溫暖家事”“娘家人”“盧干景調解工作室”等一批國家、省級解紛品牌;“老劉調解工作室”勞資矛盾多元調解品牌被人社部等四部委評為“工作突出調解組織”;人社局打造的“老總調解員”品牌,被人社部作為首批十大勞動人事爭議預防調解工作特色做法向全國推廣。
二、多元化參與建機制,保障非訴解紛順暢運轉。把非訴解紛融入法律服務體系,多元聚合資源力量,突出兩端發力,協調解決矛盾糾紛。全方位對接。三級非訴服務中心積極參與融入基層社會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全力打造“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調處陣地。引導271家各類調解組織,律師事務所、公證處、仲裁委員會等法律服務機構,以及具有化解行政爭議職責的行政機關進駐“非訴”線上平臺,“蘇解紛”注冊量到30余萬人次,且與“微解紛”無縫對接,訴與非訴實現由原來的線下對接向“線下+線上”雙通道交互轉變。全鏈條化解。建立“聯動和補強”為核心的協同化解機制,推進訴源治理,加強引導疏導,構建非訴解紛事前預防、事中疏導、事后反饋機制,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從“碎片化”向“共治化”轉變。綜合運用聯合調、網上調、個性調等方式,實體、網絡、熱線等平臺統一接案、研判、流轉、調處,近三年來累計調解各類矛盾糾紛35萬余件。全過程閉環。村級著力整合調解員、網格員、“三官一律”等資源,依托網格堅持每日排查,發現矛盾糾紛及時化解,構建了“初級責任閉環”;鎮街依托非訴訟服務中心,對各類矛盾糾紛和信訪事項分類調處化解,實現矛盾糾紛不出鎮街,構建了“二級責任閉環”;縣區依托非訴訟服務中心,實行統一流轉、辦理、反饋的閉環處置機制,構建“一平臺受理、一站式服務、一攬子解決”服務模式,確保各類矛盾糾紛化解止步在縣級,構建了“終極責任閉環”。
三、規范化解紛重創新,提升非訴服務解紛質效。在搭好平臺、完善機制的基礎上,我們注重工作創新。延伸非訴訟糾紛化解服務范圍。司法行政部門把公證“賦強”“提存”等職能引進人民調解工作,建立“公證+調解”工作機制,有效解決特殊調解協議履行難的問題;充分發揮律師調解員的專業優勢和職業優勢,積極推進在律師事務所建立非訴訟糾紛解決分中心;依托“南京海事法院連云港法庭”新設“一帶一路非訴訟分中心”,聯動沿海鎮街、村居調解組織,建成“十分鐘交通圈”共享調解集群,非訴化解實現“海陸”并進。強化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出臺了行政糾紛解決領域全國首部市級政府規章《連云港市行政爭議多元化解辦法》,推動了市域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走在前列。創新府院聯動“3+2”模式,由法院主導、政府支持、司法局居中協調共同推動被訴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之間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有行政調解任務的部門均成立行政調解委員會,全省首創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制度,相關經驗做法被綜合吸收進《江蘇省行政調解辦法》。助推法治化營商環境。市司法局創新推出的“自貿區企業非訴訟糾紛化解‘管家服務’”,采取專業團隊“線上+線下”指導,專門平臺“近程+遠端”化解,定期幫助企業法治體檢,相關經驗被中國(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復制推廣。市司法局、中級法院、市工商聯打造商事糾紛多元化解大格局,2024年全市有6個調解案例入選全省典型案例(全省30個)。市公安局針對旅游糾紛時效性強、異地調解難等特點,在4A級以上景區推行“景區警務室”節假日快調模式。
四、多渠道保障強根基,筑牢非訴解紛工作基礎。從制度、經費、力量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為推進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提供堅實支撐。強化頂層設計支撐。印發了《連云港市行政爭議多元化解辦法》,相繼出臺了《關于建立完善非訴訟糾紛機制的實施意見(試行)》《關于深化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導、推進全市“非訴”工作開展。今年,市委政法委牽頭市相關部門起草了《“五調對接”工作機制》,健全黨委政法委統籌協調,綜治中心具體負責,信訪、法院、檢察、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門密切配合,相關部門(單位)協同聯動的“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機制。充實專業力量。在全市推行司法協理員制度,加強基層法治工作力量,培育與實戰需求相符合的專業化基層法治人才隊伍。注重在退休政法干警和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醫生、教師等社會專業人士中發展調解員,充實調解專業力量。目前,全市共有司法協理員62名,人民調解組織1900個,專兼職人民調解員5200余名。注重調解員業務能力提升。建立法官、公安干警、律師、基層法工和司法行政工作人員為主體的人民調解法治指導員庫,為全市各級各類人民調解組織提供結對指導服務。強化對人民調解員的“入口關”和“進行時”的管理,出臺一系列制度進一步規范調解員隊伍建設。通過線下輪訓、調解大講堂、卷宗評估等舉措促進調解員的業務素養提升。市人社局先后邀請省廳調解仲裁管理處專家、法院法官、縣區仲裁院院長為聘前調解員開展崗前業務輪訓9期,培訓人員800余人次。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推動非訴機制建設創新發展,提升非訴解紛實效。
一是夯實基層基礎,推動非訴解紛規范化建設。優化調解員結構,積極吸納法律服務從業人員、退休政法干警和平安志愿者等擔任調解員。加強業務培訓,完善調解員聘用管理舉措和骨干調解員“傳、幫、帶”機制,提升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挖掘“能人”調解資源,推行“專家調解”“鄉賢調解”“職業調解”。積極建立全科類、專科類、專家類三種類型的調解員人才庫,對口負責相關糾紛的調解工作。開展等級評定,落實“崗位補貼+個案補貼”。推動人民調解組織從“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推動基層調解組織與網格、警格、派出所、法庭等專業力量融合,放大工作能量,提升解紛質效。
二是強化聯動協同,推動非訴解紛實戰化提升。聚焦實戰實用實效,健全多元主體協同工作體系,加強非訴服務中心“一站式”平臺建設,積極融入綜合治理中心規范化建設。持續健全訴調對接、訪調對接、檢調對接、公調對接和人民調解“五調聯動”工作體系,推動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協作,有效解決各自為政、單調無力、聯調無序、多調交叉等問題。深化行政調解組織建設和力量配置,創新公職律師、法律顧問管理,壓實化解調解矛盾糾紛責任。提高調解與訴訟銜接水平,加強“庭所共建”“所所共建”,完善訴調對接機制。依托信息技術,推進調解受理分流、督辦化解、評估結案、回訪評估全流程電子化,運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糾紛分布特征,前瞻研判高發領域,加強預警示警。
三是發揮法治引領,推動非訴解紛法治化賦強。突出調解在矛盾糾紛化解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基層調解組織和調解員把“楓橋經驗”理念融入糾紛化解全過程,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加大執法司法辦案過程“釋法說理”力度,鼓勵群眾優先使用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完善人民調解、行政復議“后半篇文章”,加強對糾紛的定性定量分析研判,推動類案同處,實現程序和結果公平正義。
連云港市司法局
2025年7月24日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