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山上的特殊“對話”:朱漆描就英雄名
8月14日,連云港市抗日山小學(xué)師生來到抗日山烈士陵園,開展“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孩子們手持朱筆,開始了一場特殊的“對話”———用指尖的溫度,喚醒沉睡的英雄之名。
上午的陵園格外肅穆,細(xì)雨落在孩子們的校服上,小學(xué)生陳奕欣捏著筆的手微微用力,朱漆在筆尖凝成一點(diǎn)紅。“老師說,這些名字背后都是保護(hù)我們的英雄。”她屏息盯著碑上凹陷的筆畫,筆尖輕輕游走,像在撫摸一段滾燙的歷史。顏料在指尖暈開,紅得像從未冷卻的熱血,順著石碑的紋路緩緩流淌。
孩子們小心翼翼,生怕把筆畫描出了界。一筆橫,是戰(zhàn)士們堅(jiān)守陣地的脊梁;一豎撇,是沖鋒時揚(yáng)起的衣襟。孩子們的睫毛上掛著雨珠,專注的眼神里,那些原本陌生的名字慢慢變得鮮活:他們或許是愛笑的哥哥,或許是會講故事的叔叔,卻都在最危險的時刻選擇了挺身而出。
“描紅不是涂顏色,是讓孩子們知道,這些名字不是刻在石頭上的符號,是真真切切為我們拼過命的人。”教師鄭篤寶站在雨里,看著孩子們沾滿朱漆的指尖,聲音里帶著暖意。當(dāng)“革命烈士之墓”幾個字在紅色映襯下愈發(fā)莊重,當(dāng)一個個名字從模糊變得鮮亮,孩子們的心里好像也亮起了一盞燈。
烈士紀(jì)念館里的光影還在眼前流轉(zhuǎn):泛黃照片里戰(zhàn)士們帶著硝煙的笑容,銹跡斑斑的步槍上仿佛還留著緊握的力度,講解員說的小沙東海戰(zhàn)里,戰(zhàn)船在炮火中穿行;青口十八勇士死守陣地,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這些故事像種子,在孩子們心里發(fā)了芽。
“他們明明也會疼,卻還是往前沖。”鐘毅描完最后一筆,邊端詳邊說,“現(xiàn)在的安穩(wěn)日子,都是他們用命換來的。我們把名字描亮,就是告訴他們,我們記得。”
雨停時,陽光穿過云層,照在剛描完的碑文上。孩子們望著這些被自己親手“喚醒”的名字,忽然覺得腳下的土地格外踏實(shí)———80年前,英雄們用血肉守護(hù)這片土地;80年后,他們用稚嫩的雙手接過這份傳承。
在贛榆大地上,這樣的紅色接力從未停歇。“清明祭英烈”的白花,“實(shí)境課堂”的故事,“時空照相館”里與先烈的“重逢”,都在讓紅色基因悄悄融入少年的血脈。而今天,抗日山上的這抹紅,正是最生動的注腳:英雄的名字會被歲月打磨,但只要有人記得、有人傳承,那精神就永遠(yuǎn)鮮活。
掃一掃打開當(dāng)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