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收割后余下的稻秸稈如何處理?近年來,灌南縣通過多種手段,將秸稈從生產廢棄物變身為草編、食用菌加工等領域的新原料,實現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該縣以獲批2023年中央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為契機,加大對收儲企業獎補扶持力度,累計發放近900萬元用于秸稈收購企業機具補貼。據統計,目前該縣秸稈加工產業已帶動5000余人就業,增加產值近5000萬元,形成了秸稈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的多渠道綜合利用途徑。
在孟興莊鎮秋收現場,一臺臺摟草機在收割完的稻田里快速奔跑,一行行稻草被快速摟成一隴。緊隨其后的秸稈打包機,也鉚足了勁兒吐出一個個大大的草捆,隨后,這些草捆將被裝車后,快速駛出稻田。“我們一天一臺機器能打包600畝地左右,打包過后隨時隨地離田,實現綜合利用。”農機手丁樂功介紹道。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農民參與的原則,灌南縣積極組織全縣20多家合作社開展秸稈打捆回收,在全縣形成秸稈收購、加工、銷售、運輸一條龍產業鏈。
在百祿鎮,水稻收割后被打包成捆的秸稈,隨即被當地的秸稈加工合作社拖走,用于草繩加工。草繩以秸稈為原料,綠色環保,用途廣泛,既可用來纏繞枝干,作為幫助樹木越冬的“棉衣”,還可用于瓷器、磚瓦、機械、建材等的包裝。
“一畝地的秸稈可以賣600元左右,大量的秸稈變廢為寶。一方面解決了很多農村留守老人的務工問題,另一方面也杜絕了秸稈焚燒,增加了土地產出。”灌南縣恩勇秸稈專業利用合作社負責人潘洪成說。
小小秸稈,全身是寶。灌南縣除了鼓勵各類編織品外,還大力發展食用菌培養基、生物質材料等產品,充分挖掘秸稈潛在價值,延伸秸稈產業鏈條。在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基料加工現場,一輛輛載有秸稈的車輛從田間運回料場,隨后經過加工粉碎通過運輸帶送往食用菌基料培養間。
“秸稈富含食用菌所必需的碳源、氮源、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以其為原料結合畜禽糞肥,根據生產配方進行3次發酵即可制成食用菌培養基。”江蘇裕灌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酵廠廠長陳錦河介紹,企業每年使用秸稈12萬噸,產生基料18萬噸,生產蘑菇6萬噸,實現經濟價值6億元左右。
今年,灌南縣水稻種植面積56萬畝,可產生秸稈20萬噸左右。除了還田等方式,今年當地有約10萬畝左右的秸稈用于加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