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k12498411/2022-00239
      發布機構 市政府辦 發文日期 2022-08-04
      標 題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海洋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示范體系建設方案的通知
      文 號 連政辦發〔2022〕55號 主 題 詞
      內容概述 《連云港海洋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示范體系建設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時 效 有效 文件下載 連政辦發〔2022〕55號.pdf

      連政辦發〔2022〕55號

      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連云港海洋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示范體系建設方案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連云港海洋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示范體系建設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連云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8月4日

      (此件公開發布)


       

      連云港海洋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示范體系建設方案


      為深入貫徹《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江蘇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示范體系建設方案的通知》(蘇政辦發〔2021〕52號)精神,提升我市海洋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能力,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制定本方案。

      一、建設目標

      到2022年底,海洋氣象監測預警和預報服務業務流程進一步優化,海洋氣象服務產品體系更加健全,涉海預警信息發布時效穩步提高,部門信息共享和極端天氣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持續完善,海洋氣象服務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2023—2024年,建成海洋氣象觀測站網布局更為合理、預報預警技術更為先進、科技支撐能力顯著提升、應急聯動順暢高效的海洋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體系。

      ——海洋氣象觀測站網布局進一步優化。沿海氣象觀測站網平均空間分辨率小于6公里,海域氣象觀測站網平均空間分辨率小于55公里。港口作業區、石化產業基地等沿海強對流天氣敏感區域自動氣象站全覆蓋。建成燕尾港海洋氣象環境綜合觀測基地,形成涵蓋X波段雷達、邊界層風廓線雷達、激光雷達、微波輻射計、地波雷達和水汽垂直觀測儀等新型設備的高密度、多梯度海洋氣象環境綜合觀測站網。

      ——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業務體系更加完善。海洋氣象預報產品時效大于5天,格點預報產品時間分辨率小于1小時,空間分辨率小于3公里,臺風24小時路徑預報偏差小于70公里。海洋氣象災害預警示范建設成效顯著,海洋預警信息發布渠道更加健全,預警覆蓋面延伸至海岸線外30公里以上,新興通信手段在預警傳播中得到充分應用,海洋氣象災害損失占海洋經濟GDP比重降至0.1%以下。

      ——海洋氣象科技創新平臺效益凸顯。海洋氣象預報預警科技支撐水平和產品研發能力顯著提高,產學研相互促進的業務保障機制更加健全。建成海洋氣象綜合業務系統,實現海洋氣象觀測數據快速查詢、涉海預報服務產品快速生成和海洋災害性天氣自動告警等功能。

      ——海洋氣象災害應急聯動機制更加高效。氣象災害防御應急預案體系更加健全,涉海高影響行業和地區氣象災害應急聯防機制效益明顯,各部門、通信運營企業間合作機制更加順暢,海洋強對流天氣災害事故的應急處置能力全面提升,海洋氣象防災減災科學普及率明顯提升。

      二、重點任務

      (一)提高海洋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

      1.完善沿海地區氣象觀測站網。氣象、海事、自然資源、交通運輸、港口等部門共同推進強對流天氣監測能力建設。依托海上平臺,加密建設海洋氣象觀測站,優先補充完善港口碼頭、深海航道、海島等氣象自動觀測站,建設燕尾港海洋氣象環境綜合觀測基地。

      2.加強新型觀測裝備建設及應用。在沿海地區布設X波段雷達、邊界層風廓線雷達、激光雷達、微波輻射計、地波雷達和水汽垂直觀測儀等新型設備,增強海洋高空大氣的觀測能力。強化衛星遙感、雷達、微波輻射等新型觀測資料應用,提高海洋強對流監測技術支撐。

      3.提升多源數據融合與應用能力。強化多源觀測資料在海洋氣象監測預警中的綜合分析,充分利用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海洋強對流天氣的監測識別能力,實現對臺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的全方位、高頻次、高精度的立體監測。加強航線氣象觀測和數據應用,推進海洋、氣象數據跨部門互聯互通,實現風速、浪高、海溫、能見度等實況信息的共享。

      (二)提高海洋氣象預報預警能力

      1.完善預報預警業務體系。強化業務技術培訓,提高預報預警準確率和提前量,開展精細化預報預警業務。提升海洋氣象服務產品規范性,明確不同災害天氣的防范建議,打造專業化程度高、行業針對性強和時空分辨率高的海洋氣象產品。

      2.健全預警信息發布流程。完善海洋預警信息發布規范,健全預警信息發布機制,量化預警和涉海行業應急響應啟動標準。落實責任,充分發揮涉海行業責任人、信息員在海洋預警信息傳播中的重要作用,筑牢海洋氣象防災減災防線。

      3.拓展預警信息傳播渠道。應急管理、海事、農業農村、文廣旅、氣象及通信管理等部門加強合作聯動,完善強對流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快速發布與傳播“綠色通道”。加快海洋氣象預警信息接入應急廣播系統,推進海洋寬帶、北斗、5G技術、船載設備等新興通信手段與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的對接,實現近海公共氣象服務廣覆蓋、外海氣象監測預警補空白。

      4.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突出服務特色,開展重點區域預警信息精準發布業務,提高海洋氣象災害精細化預警能力。基于港口作業、近海海運、海上搜救、海水養殖、漁業捕撈、海洋牧場、海上重大工程項目、海上旅游等重點領域和關鍵海區的專項需求,針對性地開展預警推送。開展分海區強對流動態滾動發布,為涉海行業提供作業窗口期預報,最大程度減輕災害天氣的不利影響。

      (三)提高海洋氣象科技支撐水平

      1.加強預報預警關鍵技術研發。強化海洋氣象業務的科技屬性,加強海洋強對流發生機理及客觀預報技術研究,提高對海洋氣象演變規律的科學認知,開展海洋強對流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技術分析。研發本地適用的高時空分辨率海洋數值模式產品,加強海洋強對流預報指標總結積累,逐步形成海洋強對流客觀定量預報方法,科學提升預報預警水平。

      2.研發海洋氣象綜合業務平臺。瞄準港口作業、海上搜救、漁業捕撈等重點涉海行業氣象需求,對接中國氣象局海洋氣象綜合保障二期工程,研發海洋氣象綜合業務平臺,引進海氣耦合前沿模式產品,開展海洋強對流潛勢預報技術研究,基于平臺實現海洋強對流強度、移速等外推產品的可視化輸出。

      3.完善科技創新和交流合作機制。推進江蘇海洋氣象研究工作站建設,健全產學研相互促進的業務保障機制。強化合作交流,聯合南京氣象科技創新研究院共同推進中國氣象局交通氣象重點開放實驗室連云港科學試驗與應用研究基地、南京氣象科技創新研究院高影響天氣研發中心連云港研究應用基地等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四)提高海洋氣象災害聯防聯動能力

      1.強化政府主導的決策指揮能力。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強化氣象災害防御指揮機構職能,健全海洋氣象災害防御應急預案體系,全面提升海洋強對流災害事故的應急處置能力。充分發揮預警信息在防災減災鏈條中的先導作用,建立海洋強對流災害性天氣分級預警自動觸發停工、停航機制。建立重大氣象災害調查評估制度,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的事故要認真調查,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建立災后常態化、規范化的調查評估機制。

      2.建立協同高效的應急聯動機制。強化涉海部門會商研判和應急聯動,厘清涉海部門職責,強化專業人員和機構支撐,健全部門聯動機制,建立更加快速、高效的涉海災情信息報送共享與應急聯動機制。聯合開展防范應急演練,建立“災前預警、災中服務、災后保障”的全流程信息服務。

      3.提升行業部門聯防能力。針對海洋強對流災害重點區域和敏感行業,構建區域性、上下游聯防機制。各涉海縣區、功能板塊和有關單位要深入對接強對流天氣高敏感行業,聯合制定強對流災害防御行業規范,提升各行業強對流災害防御風險意識,細化強對流天氣高敏感行業氣象風險預警服務。

      (五)提高海洋氣象災害風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1.推進海洋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和普及教育。將防御海洋氣象災害科普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相關專項規劃,廣泛開展強對流等災害應急救護和防災避險自救互救常識科普教育,推進科普進校園、進企業、進漁村,解讀典型案例和教訓,著力提升民眾防災減災知識水平。建設海洋氣象科普館,提升海洋氣象綜合防災科普服務質量。

      2.增強災害與災情信息獲取能力。應急管理、氣象、海事、農業農村、網信辦、消防救援等部門加強對接,提升災情共享與匯總效率,共享輿情信息、災情信息及救援情況,全面掌控輿情,組織專家及時答疑解惑、回應社會關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應急管理、氣象、海事、農業農村、交通、發展改革、公安、財政、住建、水利、自然資源、文廣旅、通信管理等部門參與的連云港海洋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示范體系建設工作組,切實加強統籌協調,明確職責分工,督促各項工作任務有效落實。

      (二)注重合作協同。氣象部門與相關單位強化合作,對接本地海洋強對流服務需求,聯合建立強對流服務標準,優化多部門融合的應急聯動機制,共同研發高影響天氣等客觀預警技術,提升對高影響行業的風險影響預警水平。

      (三)加強政策保障。積極統籌各類項目資源,充分發揮重大項目對海洋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示范體系建設的支撐作用,將示范體系建設相關內容與《連云港市“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一帶一路”氣象保障服務國家示范城市建設、中國氣象局海洋氣象綜合保障二期工程連云港項目等重點工作統籌實施。

      (四)強化人才支撐。依托現有科技創新平臺,深化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加強人才交流培養力度,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團隊重要作用,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加強關鍵技術人才引進,完善引人用人、人才培養、績效激勵等政策。

      關聯閱讀:《連云港海洋強對流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服務示范體系建設方案》政策解讀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

      亚洲毛片网址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天堂夜夜|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国产亚洲国产bv网站在线| 亚洲综合小说久久另类区| 亚洲午夜在线电影| 久久久婷婷五月亚洲97号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午友在线|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另类小说 | 亚洲av无码不卡久久|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 亚洲爆乳成av人在线视菜奈实| 亚洲一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一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亚洲成av人影院|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色图综合网站| 久久狠狠爱亚洲综合影院|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www亚洲精品久久久乳| 亚洲成a人在线看天堂无码|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ⅴ|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播放| 相泽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亚洲天堂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国产精品无码亚洲精品2021| 亚洲中久无码不卡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一|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