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工作隊聯合多方力量開展“專家支農 科技興產”活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強化科技支撐和智力賦能,近日,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工作隊牽頭邀請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南京優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組成的專家團隊,深入灌南縣開展“專家支農、科技興產”合作交流活動。
本次活動以“座談會+實地調研”模式開展,聚焦破解鄉村產業發展瓶頸,旨在促進適農科研成果轉化,探索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助力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座談會上,灌南縣委副書記、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王登云致歡迎詞。他指出,近年來,灌南縣堅持“工業立縣、產業強縣”發展戰略,持續推進農業現代化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成功躋身全國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縣、江蘇省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典型縣行列。我縣在資源整合、平臺搭建、產業引導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推動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科研支撐”的協同發展格局,先后組建稻麥、葡萄、小龍蝦、大閘蟹四大特色產業聯盟,助力產業集群化發展。他希望與會專家充分發揮“智囊團”作用,聚焦智慧農業技術應用、品牌價值提升等關鍵領域,通過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為灌南農業高質量發展把脈定向、破題解難,共同譜寫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江蘇省社科聯學會部主任魚雪萍在致辭中指出,江蘇深入實施社科強省戰略,系統構建了新型智庫體系。她表示,新時代社科工作者與科技人才既是學術殿堂的“思想領航員”,更是扎根一線的“發展賦能者”。在全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階段,本次活動設置田間問診、案例解析、技術示范等多元環節,構建起了“智庫+基層”的雙向賦能平臺,是發揮社會智庫決策咨詢優勢、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生動實踐。
江蘇省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陳平強調,作為全省首批認定的社會智庫之一,研究院始終立足江蘇發展實際,深耕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城市更新、數字城市、產業發展、國企國資改革研究等領域,已形成多項具有前瞻性和實操性的研究成果。他強調,研究院將以此次活動為切入點,集中資源推動“納米氣泡+農業”這一科研成果率先在灌南縣實現產業化突破,在技術創新、模式推廣上形成可復制的“灌南經驗”。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農村水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金秋,聚焦沿海耕地鹽漬化程度高、土壤肥力差、農田土壤脫鹽后易返鹽等難題,系統闡述了“微納米氣泡水”這一科研成果在沿海墾區鹽漬土中的應用價值,即其可通過改良鹽堿土,來實現沿海農田的穩產高產。南京優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高級工程師劉德允,以《HORW活性素水,助力鄉村設施農業振興》為題,深度解析了其團隊研發HORW活性素水技術在設施農業、水產養殖等產業中的應用,以及其如何通過提高、優化水質活性來實現降肥、減藥、節水和增產。
在座談交流環節,灌南縣委、縣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農發集團、湯溝酒業、江蘇裕灌、小龍蝦產業家庭農場聯盟等重點企業代表,圍繞當地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受邀專家學者展開深度對話。經過充分研討,各方就“科技賦能產業升級”的實踐路徑達成產學研協同創新、智慧農業場景應用、以及提升農產品品牌附加值等多項共識。這些共識也將為后續制定專項支持政策、優化資源配置奠定堅實基礎。
調研組先后赴李集鎮新民村、湯溝酒生態文化釀造基地開展實地調研。在李集鎮新民村,重點考察了“村集體+實體公司+家庭農場+農戶”融合發展模式;在湯溝酒生態文化釀造基地,實地觀摩古法釀造工藝與智能生產線的融合創新,深入調研非遺技藝傳承與工業旅游開發協同發展的特色路徑。這些實地考察為總結現代農業與特色產業數字化轉型經驗提供鮮活樣本。
縣委宣傳部、經濟開發區、科技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金灌集團、農發集團、湯溝兩相和負責同志,江蘇裕灌、豐收菇業、安康食用菌、永強食用菌、稻麥、龍蝦、葡萄、螃蟹家庭農場聯盟代表,省委駐灌南縣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參加相關活動。
掃一掃打開當前頁